時間:2023-11-14 14:50
大
中
小
來源: 興縣新聞網
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近年來,奧家灣鄉劉家灣村,認真貫徹落實有關鄉村振興政策精神,大力發展香菇特色產業,引領村民發家致富,成為全縣香菇種植第一村,走出了一條產業興、百姓富、生態美的健康發展道路。
黨建引領明方向
暮春時節的劉家灣村萬物吐綠,生機勃勃,走進村內直撲眼簾的是干凈整潔的街道、錯落有致的房舍、郁郁蔥蔥的樹木,處處展現出村容整潔、環境優美、生態良好的美好景象。
位于村中心的村黨群服務中心整潔有序、窗明幾凈,“會而必議、議而必決、決而必行、行而必果”的紅字標語十分顯眼。
劉家灣村位于興縣東25公里處, 337國道穿村而過,是去省城太原必經之道。氣候為溫帶半干旱氣候,年平均氣溫8℃,無霜期125天,年降水量800毫米。全村占地5.2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177畝,其中退耕還林630畝。支柱產業以食用菌香菇、黃花菜及傳統種植業和光伏發電為主。
“劉家灣村以前屬于惡虎灘鄉,撤鄉并鎮后歸到咱奧家灣鄉,全村戶籍人口172戶527人,常駐人口88戶190人。一直是“五個好”農村黨支部,支部強、班子硬、民風好,給干事創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村里最大的特點就是從來沒有上訪戶。2011年溫家寶總理還來過這個村”。面對記者,包村的鄉干部楊國敏介紹道。
“我們村能夠取得今天的成績,原因就是我們村大小事務堅持支部領導、集體商議、民主決策、公開辦事制度?!辟Z建國一語道破基層治理的“密碼”。
產業帶動村民富
初夏將至,春播繁忙,在劉家灣村華億食用菌有限公司的香菇基地里,有的采菇、有的制棒、有的分揀、有的包裝,到處是村民辛勤勞作的場景,41歲的王永珍正在揮鍬卸貨,幫助基地清運剛剛到場的木屑。
王永珍告訴記者,自己以前在太原務工,雖然工資比現在高,但生活支出也比現在高。孩子上學難、房租價格高、日常開銷大,日子過的十分辛苦。自從村里有了產業后他就返鄉務工,時間上得到“解放”,生活支出大幅下降,現在每月固定工資4300元,妻子賈美芳每月1700元,空余時間還能種自己的口糧地,節約了生活開銷,增加了勞動收入。這樣算下來收入增加了,支出減少了,積蓄一天比一天多,總算賬要比太原打工強。
像王永珍一樣,村里有23戶人家全部成為了香菇基地的產業工人,家門口務工的同時,不誤種植口糧地。
走進香菇分揀車間,74歲的趙愛兒手拿剪刀麻利地和婦女們正在剪除帶土香菇毛根。她說自己種了一輩子的地,沒想到自己已當上奶奶的了還找到了一份工作,剪一筐蘑菇5元錢,工資當天結算,每天能見到現錢,時間還不受限制,真是做夢都想不到。
剛剛分配到村的村委主任助理高小賀說道,“自從村里有了香菇基地,我們村老年人只要身體健康隨時都可以在香菇基地找到合適的工作。香菇基地給在村的人們提供了就業的機會,還能給村集體每年上交10多萬的經濟收入,村集體有了資金就有了底氣,辦起事來就不再困難”。
今年52歲的魏候小10年前因意外致殘,雖然有低保支撐生活,但失去勞動能力的他,每年必要的醫療開支仍令他頭疼。鄉村振興實施后,村里通過集體研究、民主決策,利用村集體收益對像魏候小一樣的9戶11人進行統一救助,緩解他們的生活負擔,改善他們的生活水平,讓殘疾人、特困戶這一特殊群體的幸福感、獲得感得到了有效提升。
2021年村集體經濟收入光伏資金15萬元,香菇基地10萬余元,依靠這兩項收入,村里開發設立了34個公益性崗位。實現了家家有工作、人人有收入。
生態文明村容美
記者:張亞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