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號:111423LL00100/2023-68285 | |
發文字號:興政發〔2023〕13號 | 發文時間:2023-08-25 |
發文機關:興縣人民政府辦公室 | 主題詞: |
標題:興縣人民政府 關于印發興縣推進氣象高質量發展的實施 方案的通知 | |
主題分類: | 發布日期:2023-08-25 |
各鄉(鎮)人民政府、縣直各相關單位:
《興縣推進氣象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方案》已經縣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遵照執行。
????????????????????????????????????????????????????????????????????????興縣人民政府
???????????????????????????????????????????????????????????????????????2023年8月25日
(此件公開發布)
興縣推進氣象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方案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氣象工作重要指示和考察調研山西重要指示精神,落實國務院《氣象高質量發展綱要(2022—2035年)》(國發〔2022〕11號,以下簡稱《綱要》)《山西省人民政府關于推進氣象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晉政發〔2022〕27號)《呂梁市人民政府關于推進氣象高質量的實施意見》工作要求,加快推進氣象高質量發展和氣象強縣建設,提升氣象服務保障興縣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能力,現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牢牢把握氣象工作關系生命安全、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戰略定位,以提供高質量氣象服務為目標,加快推進氣象現代化建設,努力構建監測精密、預報精準、服務精細、人民滿意的現代氣象體系,充分發揮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作用,為經濟社會發展、防災減災和民生改善等提供強有力的氣象保障。
(二)發展目標。到2025年,初步形成與興縣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和人民生產生活需求相適應,具有興縣特色的高水平氣象現代化體系,監測精密、預報精準、服務精細能力不斷提升。到2035年,氣象整體實力達到省、市先進水平,氣象監測更加精密,氣象預報更加精準,氣象服務更加精細,氣象與經濟社會各領域融合更加深入,氣象服務保障興縣經濟社會發展能力顯著增強。
二、主要任務
(一)強化氣象防災減災能力
1.健全氣象災害組織防御體系。全面落實《山西省氣象災害防御條例》,將氣象災害防御融入基層網格化社會管理體系,納入基層基本公共服務。健全氣象災害應急指揮體系,加強全縣氣象災害防范治理、總體規劃和統一領導。完善“黨委領導、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氣象防災減災工作機制和覆蓋城鄉的組織體系。建立以預警信號為先導,重大氣象災害紅色預警信號高風險區域、高敏感行業、高危人群的停課、停工、停產、停運、停業制度,形成部門預案無縫銜接、部門依預案應急聯動、全社會廣泛參與的工作格局。完善重大災害性天氣“叫應”服務標準和工作流程,建立面向黨委政府主要領導的直通式報告機制。建立預警信息發布和再傳播機制體制,充分發揮新媒體和社會傳播資源作用,形成氣象部門發布,宣傳、應急管理、融媒體中心、通信管理等相關部門共同推進的工作機制,消除預警信息接收“盲區”。(責任單位:縣氣象災害應急指揮部成員單位,各鄉鎮人民政府)
2.完善氣象災害監測預報預警體系。優化完善地面氣象觀測站網,持續開展無縫隙、全覆蓋、精細化的氣象預報預測業務,提高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和中小河流洪水、山洪災害、地質災害、流域區域洪澇、森林草原火災等氣象風險預報預警能力。加強氣象災害風險管理和氣象災害綜合風險普查成果應用,發展氣象災害影響預報和風險預警業務。(責任單位:縣氣象局、縣發改局、縣自然資源局、縣財政局、縣農業農村局、縣水利局、縣應急管理局,各鄉鎮人民政府)
3.強化氣象災害風險管理體系。開展氣象災害風險評估,對城市規劃、國土空間規劃、重點工程、重大區域性經濟開發項目進行氣候可行性論證,減輕氣象災害風險。開展氣象災害風險管理業務和氣象防災減災服務效益評估,形成常態化氣象災害與次生災害多部門聯合調查機制。各鄉鎮要加強對氣象相關安全工作的組織領導,健全監管機制,將防雷、人工影響天氣等安全工作納入安全生產考核體系、綜合執法檢查體系,全面落實氣象相關安全管理措施。(責任單位:縣氣象局、縣財政局、縣農業農村局、縣水利局、縣自然資源局、縣住建局、縣公安局、縣文化和旅游局、縣應急管理局、生態環境局興縣分局,各鄉鎮人民政府)
(二)提升糧食安全氣象保障能力
加強農村氣象災害監測預警能力建設,推進農業氣象災害風險管理,鼓勵保險機構創新開發商業性氣象指數保險。大力推進氣象服務鄉村振興示范點建設,提升鄉村振興氣象保障水平,進一步開展特色農業氣象服務。加大力度助力高標準農田建設,發展智慧精準現代農業氣象服務,開展保障作物種植、作物生長氣象業務服務。開展精細化作物氣候區劃和農業氣象災害區劃,為優化農業區域布局及種植業產業結構調整提供支撐保障。開展農產品氣候品質評價,打造“氣候好產品”等系列氣候標志品牌。(責任單位:縣氣象局、縣財政局、縣發改局、縣農業農村局、縣水利局、縣應急管理局、各保險公司,各鄉鎮人民政府)
(三)強化生態文明建設支撐保障能力
1.強化氣候資源合理開發利用。推進風能、太陽能等新能源開發利用氣象服務能力建設,建立集約高效的風能太陽能氣象服務平臺,為風電場、光伏電站等規劃、建設、運行、調度提供全鏈條氣象服務。充分挖掘宜居、宜游、宜養氣候資源價值,建立我縣氣候資源“一張圖”,為政府和行業提供氣候資源保護利用建議。(責任單位:縣氣象局、縣發改局、縣文化和旅游局,各鄉鎮人民政府)
2.強化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氣象服務。圍繞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完善生態氣象觀測布局。加強生態系統安全氣象風險預警,提升防滅火、沙塵暴、地質災害等氣象風險預警服務能力。開展重點區域關鍵季節大氣污染氣象條件精細化預報,強化重污染天氣應對等突發環境事件應急氣象保障,以“碳達峰碳中和”戰略需求為牽引,建立完善氣候效應、區域大氣污染治理、流域生態環境、脆弱區保護等為重點領域的氣候容量和氣候質量監測評估業務,服務興縣高質量發展。(責任單位:縣氣象局、縣財政局、縣發改局、縣住建局、生態環境局興縣分局、縣文化和旅游局,各鄉鎮人民政府)
(四)優化人民美好生活服務供給能力
1.加強公共氣象服務供給。創新公共氣象服務供給模式,建立公共氣象服務清單制度,形成保障公共氣象服務體系有效運行的長效機制。推進公共氣象服務均等化,加強氣象服務信息傳播渠道建設,建立氣象部門與各類服務主體、社會媒體的互動合作機制,推動將公共氣象服務產品有機植入主要媒體、主流資訊、生活服務平臺,提高城鄉公共氣象服務覆蓋面和便捷性,實現各類媒體氣象信息全接入增強農村、山區、偏遠地區以及老年人、殘疾人等群體獲取氣象信息的便捷性,擴大氣象服務覆蓋面。(責任單位:縣氣象局、縣宣傳部、縣應急管理局,各鄉鎮人民政府)
2.加強高品質生活氣象服務供給。開展個性化、定制化氣象服務,研發覆蓋老百姓出行、旅游等多元化需求的氣象服務產品,推動氣象服務向高品質和多樣化升級。圍繞“黃河”板塊建設,推動氣象與旅游、康養及黃河文化深度融合。開展黃河流域氣象資源氣象文化挖掘,提升文旅資源等級。建設智慧旅游氣象服務平臺,加強黃河流域文化傳承涉及景點的精細化氣象綜合服務,開展短期、短時、臨近滾動預報,發布氣象適游指數、景區實況,做精做細旅游氣象服務。(責任單位:縣氣象局、縣文化和旅游局,縣各鄉鎮人民政府)
3.加強城市生命線安全運行氣象保障。加強城市氣象災害監測預警,發展分區、分時段、分強度精細化預報預警產品。將氣候可行性論證納入國土空間規劃、氣候適應型城市等重大城市規劃與建設項目。開展城市高質量發展氣象保障服務,將氣象服務全面接入城市數據大腦,推進“智慧氣象”服務城市交通、防洪排澇、供電、供水、供暖,保障城市生命線安全運行。(責任單位:縣氣象局、縣發改局、縣農業農村局、縣水利局、縣住建局、縣公安局、各鄉鎮人民政府)。
(五)強化“氣象+”賦能保障能力
推動氣象服務深度融入生產、流通、消費等環節,提升保障城市高質量發展服務能力,聚焦保障服務交通、文旅、園區建設、重大項目工程等領域,深化與交通、發改、工信、應急管理、農業農村、水利、生態環境、自然資源、文旅等部門的合作交流,更好的賦能各行業高質量發展。(責任單位:縣氣象局、縣發改局、縣農業農村局、縣水利局、縣住建局、縣自然資源局、縣應急管理局、縣文化和旅游局、生態環境局興縣分局、各鄉鎮人民政府)
(六)提升人工影響天氣能力
1.完善人工影響機制體制。加強對人工影響天氣工作的組織領導,建立健全人工影響天氣領導協調機制,形成協作有力、布局合理、科學高效的人工影響天氣工作體系。完善作業人員職業保障制度,建設高水平專業作業隊伍。各鄉鎮要將人工影響天氣安全管理納入安全生產目標考核體系,強化部門聯合監管,加強作業彈藥購買、運輸、存儲、使用的安全監督管理,完善應急預案,為人工影響天氣工作提供必需的人員、資金和基礎保障。(責任單位:縣氣象局、縣財政局、縣農業農村局、縣林業局、縣發改局、縣住建局、縣公安局、縣應急管理局,各鄉鎮人民政府)
2.提升人工影響天氣保障能力。建立網格標準化地面固定作業站點,實現固定作業站點基礎布局全覆蓋,推進現有作業裝備自動化、標準化和信息化升級改造,全時段、全方位、全覆蓋開展人工增雨(雪)作業,充分開發利用空中云水資源,筑牢生態保護屏障,實現“保豐、增綠、減災”。強化區域協同指揮調度能力,提升防災減災救災、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重大活動保障、重大突發事件應急保障等人工影響天氣作業能力。(責任單位:縣氣象局、縣發改局、縣住建局、縣農業農村局、縣林業局、縣水利局、縣公安局、縣應急管理局、生態環境局興縣分局,各鄉鎮人民政府)
(七)提升氣象科技創新能力
1.強化科技創新能力。以信息化為基礎,建立集約化氣象科研業務管理體系,推動氣象重點領域項目、人才、資金一體化配置。圍繞氣象災害防御、生態氣象保障、應對氣候變化、人工影響天氣等重點領域,加強全方位開放合作,推動氣象與相關行業間的技術、平臺、人才和項目合作交流,加強核心技術應用。(責任單位:縣氣象局、發改局,各鄉鎮人民政府)
2.優化氣象人才隊伍建設。加大中青年骨干人才培養力度,將氣象人才培養統籌納入人才工程和教育培訓體系予以支持。鼓勵氣象部門與科研院校在科學研究等方面開展交流合作。加強專業能力建設,提高氣象隊伍整體素質,優化人才隊伍結構,構建充滿創新活力的氣象人才體系。(責任單位:縣氣象局、縣委組織部、縣財政局、縣教育科技局、縣發改局,各鄉鎮人民政府)
(八)提升氣象災害防御科普能力
各鄉鎮要將防災減災救災培訓納入培訓計劃,及時對相關人員進行培訓,提升指揮決策和應急處置水平,切實維護好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重點要加強對應急管理干部、村組網格員、氣象信息員的培訓,提高鄉村防范應對氣象災害的能力。靈活運用各種融媒體宣傳手段,組織開展多層次、多內容、多范圍的防災減災科普宣傳,有計劃有步驟面向企業、農村、社區、學校、家庭等開展氣象災害和防災減災避險知識宣傳工作,切實提高全社會防災減災意識。(責任單位:縣氣象局、縣委組織部、縣財政局、縣教育科技局,各鄉鎮人民政府)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堅持黨對氣象工作的全面領導,不斷完善推動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各鄉鎮人民政府要加強對氣象工作的組織領導,建立完善工作協調機制,明確責任分工,切實解決氣象發展、重大項目建設、資金保障和用地等關鍵問題??h氣象局要牽頭抓總,各有關單位要加強協調配合,形成工作合力。
(二)加強政策支持
堅持和完善雙重計劃財務體制,建立健全穩定的財政投入保障機制。各鄉鎮和有關部門要將高水平氣象現代化建設納入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整體布局,加大對氣象事業的政策支持和資金投入,對發展氣象事業所需的基本建設投資和事業經費,納入相關規劃和預算。加大對基層氣象臺站建設的支持保障力度。落實氣象部門職工依規足額享受地方政策,保障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
(三)加強法治保障
依法發展氣象事業、履行氣象職責、管理氣象事務。落實政府責任,優化資源配置,促進氣象事業協調發展。加強氣象法制機構和法治隊伍建設,強化公共氣象服務和氣象行政管理職能,依法規范全社會的氣象活動,為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營造良好環境。